天天微动态丨绛州在哪里(绛州)

来源:   2023-06-02 00:31:28

导读 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绛州在哪里,绛州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绛州,绛郡。2、雄。3、开元户八万...

1、绛州,绛郡。

2、雄。

3、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。


【资料图】

4、乡一百七十六。

5、元和户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。

6、《禹贡》冀州之域。

7、春秋时属晋,《左传》曰:“晋人谋去故绛,欲居郇、瑕氏之地。

8、韩献子曰:‘郇、瑕氏土薄水浅,不如新田。

9、’遂迁新田。

10、”注曰:“新田,今平阳绛邑县是也。

11、”三卿灭晋,其地属魏,战国时亦为魏地。

12、秦为河东郡地。

13、今州,即汉河东郡之临汾县地也。

14、魏正始八年,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,又为平阳郡地。

15、後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界柏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,其地属焉。

16、孝文帝废东雍州,东魏静帝复置,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。

17、 隋大业三年废州,为绛郡。

18、初,义师将西入关,大将军进次古堆,去绛郡十馀里。

19、通守陈叔达坚守不下,高祖命厨人曰“明日早下绛城,然後食”。

20、乃引兵攻城,自旦及辰,破之。

21、仍置绛郡。

22、武德元年罢郡,置绛州总管,三年复为绛州。

23、州境:东西三百六十五里。

24、南北三百三里。

25、八到: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。

26、东南至东都取垣县王屋路四百八十里。

27、东北至晋州一百四十里。

28、南至陕州二百里。

29、东至泽州四百四十里。

30、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。

31、贡、赋:开元贡:梨,蝎,防风。

32、赋:布,麻。

33、管县九:正平,太平,万泉,曲沃,翼城,闻喜,绛,稷山,龙门。

34、正平县,望。

35、郭下。

36、本汉临汾县地,属河东郡。

37、隋开皇三年罢郡,改属绛州。

38、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,因正平故郡城为名也。

39、汾水,东北自曲沃县界流入。

40、浍水,东自曲沃县流入。

41、柏壁,在县西南二十里。

42、後魏明帝元年,於此置柏壁镇,太武帝废镇,置东雍州及正平郡。

43、周武帝於此改置绛州,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绛州於今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壁。

44、按柏壁高二丈五尺,周回八里。

45、晋祁宫在县南六里。

46、《左传》曰:“石言于晋魏榆。

47、师旷曰‘石不能言,或凭焉。

48、抑又闻之,作事不时,怨ゥ动于人,则有非言之物而言’。

49、於是晋侯方筑?祁之宫”。

50、今按宫南有浍水,北有汾水,俱西流至宫西而合。

51、隋末依宫馀址筑堡,今名修义堡。

52、晋灵公台,在县西北三十一里。

53、《左传》曰“晋灵公不君,从台上弹人,观其避丸”,即此台也。

54、武平故关,在县西三十里。

55、高齐时置,周平齐废。

56、晋齐姜墓,在县南九里。

57、申生之母也。

58、骊姬墓,在县南八里。

59、 太平县,紧。

60、南至州五十里。

61、本汉临汾县地,属河东郡。

62、後魏太武於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关城置泰平县,属平阳郡。

63、周改泰平为太平县,因关名。

64、隋开皇三年罢郡,改属晋州,十年改属绛州。

65、汾水,在县东二十九里。

66、太平故关城,在县东北二十七里。

67、白波垒,在县东南十二里。

68、後汉末黄巾贼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,於此筑垒。

69、子奇垒,在县东三十里。

70、後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,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,攻平阳陷之,遂据柴壁。

71、魏军大至,截汾水以守之。

72、平大败,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所擒。

73、今按此垒西临汾水,垒侧尚有柴村,子奇投汾水,即此处也。

74、赵盾祠,在县西南十八里。

75、李牧祠,在县东北十三里。

76、晋公孙杵臼、程婴墓,并在县南二十一里赵盾墓茔中。

77、 万泉县,上。

78、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。

79、本汉汾阴县地,属河东郡。

80、又薛通城者,後魏道武帝天赐元年,赫连勃勃僭号夏,侵河外,於时有县人薛通,率宗族千馀家,西去汉汾阴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,因名之。

81、武德三年,於薛通故城置万泉县,属泰州。

82、县东谷中有井泉百馀区,因名万泉。

83、贞观十七年废泰州,县属绛州。

84、曲沃县,紧。

85、西至州五十里。

86、本晋旧都绛县地也,汉以为绛县,属河东郡。

87、後汉加“邑”字,属郡不改。

88、晋改属平阳郡。

89、後魏孝文帝於今县东南十里置曲沃县,属正平郡,因晋曲沃为名。

90、隋开皇三年罢正平郡,改属绛州。

91、绛山,在县南十三里。

92、出铜。

93、汾水,西南去县二十二里。

94、浍水,在县南二里。

95、绛水,在县东南三里。

96、汉绛县,本春秋晋都新田也,在县南二里。

97、周勃为绛侯,即其地也,今号绛邑故城。

98、陉庭故城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

99、《左传》“曲沃武公伐翼,次于陉庭”是也。

100、台骀神祠,在县西南三十六里。

101、《左传》曰:“晋侯有疾,卜台骀为崇,问于子产。

102、子产曰:‘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,为玄冥师,生允格、台骀,能业其官,帝用嘉之,封诸汾川。

103、今晋主汾而灭之,由是观之,则台骀汾神也。

104、’” 翼城县,望。

105、西南至州一百里。

106、本汉绛县地也,属河东郡。

107、後魏明帝置北绛县,隋开皇末改为翼城县,属绛州,因县东古翼城为名也。

108、武德元年於此置浍州,四年废浍州,县属绛州。

109、浍高山,在县东南二十五里,浍水出焉。

110、其山出铁,隋於此置平泉冶。

111、浍水,今改名翼水。

112、故翼城,在县东南十五里。

113、晋故绛都也。

114、故唐城,在县西二十里。

115、尧裔子所封也。

116、闻喜县,望。

117、西北至州六十里。

118、本汉左邑县之桐乡也,武帝元鼎六年,将幸缑氏,至此闻南越破,大喜,因立闻喜县,属河东郡。

119、後魏改属正平郡,隋开皇三年罢郡,属绛州。

120、景山,在县东南十八里。

121、董泽,一名董池陂,在县东北十四里。

122、《左传》厨武子曰:“董泽之蒲,可胜既乎?”桐乡故城,汉闻喜县也,在县西南八里。

123、俗以此城为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,孔注《尚书》曰桐,汤葬地也。

124、按今尸乡有放太甲处,在偃师县界,非此也。

125、又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,又在今舒州界,亦非此也。

126、王官故城,今名王城,在县南十五里。

127、《左传》曰:“俘我王官。

128、”祁奚墓,在县东二十二里。

129、今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,未详孰是。

130、绛县,上。

131、西北至州八十里。

132、本汉闻喜县地,後魏孝文帝置南绛县,其地属焉,因县北绛山为名也,属正平郡。

133、恭帝去“南”字,直为绛县。

134、隋开皇三年罢郡,改属绛州。

135、义宁元年属翼城郡。

136、武德元年属浍州,寻改属绛州。

137、备穷山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。

138、出铁钅?,穴五所。

139、绛水,一名沸泉水,出绛山东谷,悬流奔壑,一十许丈,西北注於浍。

140、《史记》称智伯率韩、魏引绛水灌晋阳,不浸者三版,智氏曰:“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国,今乃知之。

141、”汾水可以灌安邑,绛水可以灌晋阳。

142、於是韩、魏之君共杀智伯。

143、水在县北十四里。

144、晋文公墓,在县东二十里。

145、《左传》曰:“文公卒将殡于曲沃,出绛,柩有声如牛。

146、”贞观十一年诏致祭,五十步禁樵苏。

147、 稷山县,紧。

148、东至州四十九里。

149、本汉闻喜县地,属河东郡。

150、後魏孝文帝於今县东南三十里置高凉县,属龙门郡。

151、隋开皇三年罢郡,县属绛州。

152、十八年改为稷山县,因县南稷山以为名也。

153、稷山,在县南五十五里。

154、《左传》曰“晋侯理兵于稷,以略狄土”,即此地也。

155、汾水在县南五十里。

156、玉壁故城,在县南十二里。

157、後魏文帝大统四年,东道行台王思政表筑玉壁城,因自镇之。

158、八年,高欢寇玉壁,思政有备,攻不克。

159、周初於此置玉壁总管,武帝建德六年废总管。

160、城周回八十里,四面并临深谷。

161、稷祠,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。

162、羲和墓,在县东北七十里。

163、龙门县,望。

164、东至州一百一十里。

165、古耿国,殷王祖乙所都,晋献公灭之以赐赵夙。

166、秦置为皮氏县,汉属河东郡。

167、後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,因龙门山为名,属北乡郡。

168、隋开皇三年废郡,以县属绛州,十六年割属蒲州。

169、武德三年属泰州,贞观十七年废泰州,县隶绛州。

170、汾水,北去县五里。

171、汉武帝行幸河东,作《秋风辞》,即此水也。

172、故耿城,在县南十二里,古耿国也。

173、伏龙原,在县西南十八里。

174、黄河,北去县二十五里,即龙门口也。

175、《禹贡》曰“浮于积石,至于龙门”,注曰“龙门山,在河东之西界。

176、”大禹导河积石,疏决龙门,即斯处也。

177、河口广八十步,岸际镌迹,遗功尚存。

178、《三秦记》曰:“河津一名龙门,水陆不通,鱼鳖之属莫能上。

179、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,上则为龙,故曰‘曝鳃龙门’。

180、”《水经注》曰:“其鱼出巩县巩穴,每三月则上渡龙门,得则为龙,否则点额而还。

181、”蜚廉故城,在县南七里。

182、龙门关,在县西北二十二里。

183、大禹祠,在县西二十五里龙门山上。

184、隋末摧毁,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。

185、高祖神尧皇帝庙,在禹庙南绝顶之上,画行幸仪卫之像,盖义宁初义旗至此也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环球播报:海东平安沙沟乡:庆“六一”暖童心 培新风助成长
下一篇:最后一页